𨛫
字义 反馈

𨛫

复制

ㄌㄧˊ

邑部 共10画 上下结构 U+286EB
汉语字典

邑部

10画

8画

上下结构

li

TQTC

HHRAU

MFJY

286EB

[312343532515215]

𨛫字概述

折叠展开

〔𨛫〕字拼音是lí 部首是邑, 总笔画是10画。

〔𨛫〕字是上下结构

〔𨛫〕字仓颉码是HHRAU 五笔是TQTC 郑码是MFJY

〔𨛫〕字的UNICODE是286EB。 十进制为165611,UTF-32:000286eb,UTF-8:F0 A8 9B AB。

〔𨛫〕字的异体字是

𨛫的意思

折叠展开

ㄌㄧˊ

基本解释

商代諸侯國名。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也作“”。

𨛫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46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1272頁,第11

標點整理本: 第1259頁,第1

唐韻》:郎奚切;《集韻》、《韻會》:憐題切;《正韻》:憐溪切,𡘋音黎。
說文》:殷諸侯國。在上黨東北。

又,通作黎。
書・西伯戡黎》、《詩・邶風》〔註〕:黎侯失國。俱作黎。

又,《韻會》:《地理沿革表》云:黎有二,一在河東潞州,有黎城。一在河西濬州,魏置朝歌郡,北魏改黎州。又,成都府路黎州,後周天和閒,生黎、熟黎開越巂置州,有邛崍九折坂。

注解

𨛫〕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𨛫〕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𥝢、邑

𨛫〕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í] ⑴ 商代諸侯國名。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南。也作“黎”。

𨛫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𨛫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𨛫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六下反切郞奚切頁碼208頁,第15

𨛫

𨛫殷諸矦國。在上黨東北。从邑𥝢聲。𥝢,古文利。《商書》:「西伯戡𨛫。」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十二反切里西反頁碼534頁,第3行,第1

𨛫殷諸侯國,在上黨東北。從邑𥝢聲。𥝢,古文利字。《商書》:西伯戡𨛫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六下反切郎奚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1152頁,第1許惟賢507頁,第3

𨛫殷諸矦國。

段注今《商書・西伯戡黎》。今文尚書作耆。尚書《大傳》文王受命五年伐耆,《周本紀》明年敗耆國,是也。或作𨸔。或作飢。皆假借字也。許所據古文尚書作𨛫。《戈部》作黎。葢俗改也。《左傳》曰:赤狄奪黎氏地。《詩・序》曰:狄人迫逐黎矦。未知卽商諸矦之後與否。

在上黨東北。

段注上黨,郡名。不言何縣者,有未審也。《前志》上黨壷關。應劭曰:黎矦國也。今黎亭是。《後志》同應說。今山西潞安府府治卽漢壺關縣。府西南三十五里有黎亭。

从邑。𥝢聲。

段注郎奚切。十五部。

𥝢古文利。

段注見《刀部》。

《商書》。西伯戡𨛫

段注《商書》篇名。

𨛫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411頁,第1字
2陳昌治本第527頁,第9字
3黃侃手批第408頁
4說文校箋第264頁,第14字
5說文考正第255頁,第14字
6說文今釋第915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1583頁,第1字
8說文探原第3409頁,第2字
9說文集注第1351頁,第3字
10說文標整第162頁,第9字
11標注說文第261頁,第9字
12說文注箋第2106頁,第3字
13說文詁林第6611頁【補遺】第16983頁
14通訓定聲第2322頁,第2字
15說文義證第555頁【崇文】第2217頁
16說文句讀第842頁
17古字詁林第六冊,第285頁,第2字
18古字釋要第635頁,第2字

𨛫的字源字形

折叠展开

𨛫(印刷字体·宋·广韵) 印刷字体 广韵

𨛫(印刷字体·宋·增韵) 印刷字体 增韵

𨛫(传抄·宋·古文四声韵) 传抄 古文四声韵

𨛫(印刷字体·明·洪武正韵)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𨛫(印刷字体·清·康熙字典)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