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 反馈

复制 字帖

bāo ㄅㄠ

勹部 共5画 半包围结构 5305 CJK 基本汉字
康熙字典

勹部

5画

3画

半包围结构

bao

bāo

形声字

QNV

PRU

RY

27712

0545

1692

5305

[35515] 撇、横折钩、横折、横、竖弯钩

包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子集下 部首:勹部

武英殿刻本: 第348頁,第6

同文書局本: 第150頁,第27

標點整理本: 第80頁,第7

廣韻》:布交切;《集韻》:班交切,𡘋音苞。
說文》:包,象人褱姙。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位於巳,爲夫婦褱姙於巳。巳爲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始寅,女年始申也。

又,容也。
易・泰卦》:九二,包荒,用馮河。

又,裹也。
書・禹貢》:包匭菁茅。
禮・樂記》:倒載干戈,包以虎皮

又,《前漢・班固敘傳》:包漢舉信。〔註〕劉德曰:包,取也。

又,通作苞。叢生也。
書・禹貢》:草木漸包。

又,姓。
廣韻》:楚大夫申包胥之後。漢有大鴻臚包咸。

又,山名。
山海經註》:吳縣南,太湖中包山下有洞庭穴,號爲地脈。

又,《集韻》、《正韻𡘋蒲交切,音咆。
集韻》:匏亦作包。

又,庖通作包。
易・姤卦》:包有魚。〈繫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又,《韻補》:房尤切,音浮──地名。春秋,公及莒人盟于包來。左氏作孚。
通雅》:古呼包如孚,脬與胞,桴與枹,莩與苞,浮與抱之類,同原相因,故互通。

又,叶補苟切,褒上聲──裹也。
詩・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注解

〔包〕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勹部

〔包〕字拼音是bāo,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勹、巳,五行属

〔包〕字造字法是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 sì )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是裹。

〔包〕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āo] ⑴ 用纸、布或其他薄片把东西裹起来⑵ 包好了的东西⑶ 装东西的袋⑷ 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⑸ 总揽,负全责⑹ 保证⑺ 约定的,专用的⑻ 围⑼ 一种带馅的蒸熟的面食⑽ 身体上肿起的疙瘩⑾ 姓。

包的康熙字典解释由超凡字典网整理。包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